|
|
|
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
|
| 杜强强 |
|
2011,33(1):3-14 [摘要] [下载 PDF(1086.0 M)] |
|
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复苏与实践:1998-2010
|
| 彭小龙 |
|
2011,33(1):15-32 [摘要] [下载 PDF(1056.0 M)] |
|
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之转型
|
| 戚建刚 |
|
2011,33(1):33-49 [摘要] [下载 PDF(1039.0 M)] |
|
传统的延续: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
|
| 刘作翔 |
|
2011,33(1):50-57 [摘要] [下载 PDF(956.0 M)] |
|
第三人欺诈与第三人胁迫
|
| 薛军 |
|
2011,33(1):58-67 [摘要] [下载 PDF(1041.0 M)] |
|
权利推定: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
|
| 王洪亮 |
|
2011,33(1):68-80 [摘要] [下载 PDF(1004.0 M)] |
|
抽象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之构建杨立新
|
| 杨立新,刘召成 |
|
2011,33(1):81-97 [摘要] [下载 PDF(1027.0 M)] |
|
公证证明效力研究
|
| 张卫平 |
|
2011,33(1):98-110 [摘要] [下载 PDF(992.0 M)] |
|
回到抽象的诉权说
|
| 严仁群 |
|
2011,33(1):111-125 [摘要] [下载 PDF(1023.0 M)] |
|
犯罪构成体系的价值评价:从存在论走向规范论
|
| 欧阳本祺 |
|
2011,33(1):126-138 [摘要] [下载 PDF(1056.0 M)] |
|
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”之解释
|
| 刘明祥 |
|
2011,33(1):139-149 [摘要] [下载 PDF(987.0 M)] |
|
前科株连效应的刑法学思考
|
| 于志刚 |
|
2011,33(1):150-166 [摘要] [下载 PDF(1033.0 M)] |
| |